五行精华是什么颜色?
“五行”原指五种物质,即金、木、水、火、土。在古人看来,世界上所有的东西都是由这五种基本物质中的某几种组成的,这就是五行的“克化”。 比如: 金能克木,木能克土,土能克水,水能克火,火能克金…… 周易的“五行相生相克”实际上就是讲五行的“生旺”与“克制”关系。 什么是“旺”?什么又是克制呢? 旺是指旺盛、得令的意思;而克制则是说五行之间相互制约、约束的关系。
这种“旺”和“制”关系是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它们之间的关系是非常微妙的,任何一方面的过度都会影响整体功能的发挥,造成“过犹不及”的结果。 所以,古人根据这一原理把世界上的万事万物分成五大类,分别对应着五行之中的某一行,称为“五行之气”或“五行之质”。它们是: 水木(东方) 火土(中央) 金燥(西方) 水木(北方) 火土(南方) 而五色则源于道家“五色入五脏”的理论,故又称“五行五色”。它们是: 青木(东方) 赤火(南方) 白金(西方) 黄土(中央) 黑水(北方) 需要指出的是,这里所说的五行颜色与五行方位一样,是针对大自然而言的,并不是现代科学所定义的物质范畴。所以,说成是“色气”可能更加准确一些。它包含了“色”“气”两个概念在内。
古书对五行颜色的记载很详细,而对五彩的颜色记载却很笼统,只说“五色具全”。事实上,人们观察自然界的五彩缤纷,本质上只是两种色彩——“阴阳”。因为,有黑就有白,有红就有绿,有阴就有阳嘛! 我认为,五彩不过是两种色彩的叠合,即“阴阳阴阳”……如此而已。 所以,《礼记·中庸》中说: “素富贵,行乎富贵;素夷狄,行乎夷狄;素患难,行乎患难;素忧哀,行乎忧哀;素辱没,行乎辱没。”——就是说一个人处在不同的生活环境之中,应该有的姿态也是不一样的,就像有色有色有彩色的自然物一样,应当是根据环境的变化调整自己的姿态,而不是固定不变的一个样。
一般认为,构成宇宙世界最基本的是气,气的运行变化产生了万物。五行就是构成宇宙的五种物质运动,这种物质运动推动和支配事物的发生、发展、变化的规律。五行之间的运动变化有相生、相克、制化、胜复等形式。以五行学说来说明人体的生理病理,多用以概括五脏的生理功能和五脏之间的复杂关系。
金、木、水、火、土五者,在自然界本来就有,本是事物的客观存在,古人把五者概括为五行,作为说明宇宙世界各种事物关系的纲领。五行,不仅代表着五种不同的具体事物和现象,更重要的是代表着五种不同的运动形式和五种不同的特性,即所谓“比类取象”。中医运用五行的特性,把人体的五个主要脏器概括为五脏,并根据五者互相资生、互相制约的关系来说明五脏生理上的相互联系和病理上的相互影响。
五行属金的特性:金色白、位西方、成其性。五脏属肺。肺具有清肃、清洁的功能,在液为涕、开窍为鼻,主皮毛、周身血脉,外合大肠。它的生理特性象金属一般坚实而能收敛,白净而清肃。
五行属木的特性:本色青、位东方、成其枝。五脏属肝。肝主筋,开窍为目,其华在爪,在液为泪,外合胆。木味酸。肝的生理特性象木一样条达舒畅,生发不息、富有条理性。
五行属水的特性:本色黑、位北方、成其流。五脏归属为肾。肾主骨,开窍为耳及二阴,其华在发与血,外合膀胱。水味咸。肾的生理特性如水一般,承制万物,善于下渗,周流不息,寒凉凝聚。
五行属火的特性:本色赤,位南方,成其焰。五脏为心。心主血脉、开窍于舌、其华在面、在液位汗,外合小肠。火味苦。心的生理特性如火热一般,温热上升、温身散寒,促进人体发育,给有机体以动力和热量。
五行属土的特性:本色黄,位中央,成其性。五脏为脾。脾主肌肉与运化,开窍口,其华在唇,外合胃。脾的生理特性如土地一样,可生养、输布、承载、收敛和制化其它物质。有生化气血,营养周身,运化水液、提摄脏器等作用。另外,中医五行学说还以五色、五音、五嗅、五味、五方,五季、五气等来表述该五行的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