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的长江在哪?
上海地区真正的长江,指的是上海段长江支流苏州河下游和黄浦江下游的合称“下江”或“松江”(吴语区),而非今天的崇明岛以西的长江干流。 因为现在的崇明岛屿是长江三角洲冲积作用的产物,在明清时期仍然向东海延伸,直到1640年代明末清初才从江南分割出去变成一座孤岛。而在宋元明清以前本属长江左岸的江苏昆山、太仓和嘉定三座县城却由于江水倒灌而不断向北推进成为今天的位置。
上海市区的中古地理情况非常独特,因为在唐宋时还没有黄浦江,今天的黄浦江西边一段被称为“南苏州路”(今光复路附近区域)在唐宋时还是一片汪洋,而黄浦江的源头则是在今天苏州河北的北苏州路。同时期的上海县城在今天的静安寺一带,也是位于苏州河的东岸。
唐《元和郡县志》中载有“苏州河源出湖州武康县”说明苏州河上游原本由湖州府管辖,而宋代的苏州河则是从真州(今仪征市)开始,元代开始称为“吴淞江”。但这条古苏浙边界上的河流到了明朝却发生了改道,原因如下: 明代嘉靖年间,苏松常三府水患严重,于是朝廷下旨开河,把吴淞江从运河里引出来,从今天的南苏州路向南经大境关(广福镇)进入黄浦江,从而改变了黄浦江上游的走向;又因大境关地处今闸北区与卢湾区之间,故该河道又称“上江漕河”。
由此产生的下游河道就是现在的黄浦江水道。所以《明太祖实录》中说“吴淞江自旧苏松二府界上流经入海。” 而原来的古吴淞江则被称之为“故吴淞江”或者“北苏州路”。原古吴淞江下游在今天已经不存在了,它随着近代上海的飞速发展而被逐渐湮没在城市的地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