午时有哪几只生肖?
子午时,指的是上午11时至下午13时。 古人将一昼夜划分成了24个时段,每个时辰相当于现在的两个小时,子时是晚上11时至次日0时,丑时是凌晨1时至3时,寅时是指早晨3时至5时,其余的以此类推。 现在我们使用的北京时间实际上是属于“东八区时间”或者叫“北京时刻”,而古代所用的时间则是“中州时刻”也就是“中原时刻”。 “中原时刻”和“北京时刻”有一个时间差,这个时间差的形成是由于我国国土辽阔所致。
比如新疆与西藏等地区距离地球的自转轴相比离得远,因此比“中原时刻”早一个小时左右,而东北地区则比“中原时刻”要晚近两个小时。 如果按古代的“中原时刻”计算的话,那中午11时至下午13时正是今天的凌晨1时至3时,也就是说在今人眼里“中午”两个时辰是在夜晚的,而在古人眼里这两个时辰却是白天的。 这就像现在的美国一样,把一天分为24个小时,而中国人普遍习惯的“子午流注”中的“子午”实际是23个时辰。
为了统一时间,现在我国制定了“北京时间”,即采用“东八区时间”。而古代没有这个概念,所采用的时间标准是不统一的。比如在军事上采用“中州时刻”,而民间则使用各个地方所承认的习惯时间。
因为时间差的缘故,使得古代许多记载出现矛盾。比如《三国演义》里面关羽“温酒斩华雄”这一章节就有这样的矛盾:袁绍大宴宾客,让手下的将领们比拼武力,当时关羽年龄尚小只有二十岁,却已是一身好武艺,于是提出与自己表哥崔烈的手下比试。
两人喝了一会酒之后开始比拳脚,未及数合,关羽就一记左劈右砍将对方斩于马下。此时席间的客人纷纷叫好,不料被一个人冷冷地泼了盆凉水——“刀法不错,只是来得快去的也快!”此人便是虎痴许褚。
原来这时候的许褚并不在席间,他因故迟到,进屋后就看见关羽提着血淋淋的人头,正得意洋洋地看着自己。 这个故事说明两个问题:一是关羽斩华雄是在“中州时刻”(注意这里不是东八区时间)的白天;二是关羽当时确实年龄不大。
如果按现代人的眼光去审视这段历史的话,那第一个故事的时间完全不合逻辑,因为无论是“温酒”还是“斩华雄”都不可能发生在同一时间段里。第二个故事里提到关羽斩华雄时年龄较小,而第一句话却又说他“时已黄昏”,这显然自相矛盾。
其实这两处矛盾正好说明了在古代没有统一的时间标准的情况下所出现的记录不一致的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