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五行是什么意思?
“小五行”这个概念不是周易或者四柱八字里面的内容,属于中医学的理论范畴内。 中医理论体系中,以阴阳五行作为思考工具,用来解释人体的生理病理、药物的作用机理等等,形成了中医基础理论(阴阳五行、气血津液、脏腑经络);再以这些基础理论作为指导,形成了中医诊断(望闻问切)和中医治疗(中药、方剂、针灸推拿等)。因此阴阳五行作为中医的基本法则,是贯穿中医的所有领域。
“小五行”这一名称最早见于宋代《圣济总录》: “五脏之中,肝胆居右为阳,脾胃居中,谓之阴阳中土,所以五脏六腑,俱受天地阴阳之气,惟胆腑清虚,不受阳气,其气寂然。三焦者,人之元气之所居也,元气出于肾,行于三焦,周流五脏六腑之间,若道路焉……” 书中指出:人的体内有形的中土(脾胃)与无形的中土(三焦)。其中,有形的中土(脾胃)为阴阳五行的土行所化,无形的中土(三焦)为木火金水所化。
明代张景岳在《类经图翼》中说: “人之血气,所以流通者,皆由脾胃之气充溢所致……故曰土居中央,以灌四旁。其色黄,其味香,其质柔,此其所以为五行中之土也……” 认为土的运化功能与五行中的脾土具有相同的功能。并补充了小五行的内涵: 在后天之气中,胃主受纳,脾主运化,此生化之司,乃饮食之化。……肺主行水,肾主治水,此气化之原,乃一身之卫。厥阴肝经,名曰刑土,此流动之机,乃循环之要。少阳胆经,名为谏土,此宣达之本,乃经络之道。太阴脾经,号为营土,此滋润之源,乃生化之根。少阴心经,名为守土,此温暖之光,乃神明之宅。阳明大肠经,谓能实土,此传导之功,乃糟粕之径。太阳膀胱经,名为逐土,此蒸发之津,乃金精之象。厥阴肝经,叫做疏土,此调达之方,乃肝气之舒。少阴肾经,号曰养土,此封藏之妙,乃精气之蓄。
在《难经本义》、《四圣心源》等书中,也有关于小五行的记载。但上述书目的观点并不统一,有的认为脾土属阴,胃土属阳,有的则认为脾胃都属于阴或都属于阳。目前较为通行的观点认为,包括脾脏在内的腹腔器官都是属于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