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有多少广场?
在上海生活了70多年,经历过28次改朝换代的余老先生说,他小时候,南京西路是“拿破仑”,淮海中路是“赛纳河”,铜仁路是“普鲁士”,凤阳路是“罗马尼亚”,新闸路是“莱茵河”;而到60年代中后期,南京西路成了“民主大道”,石门一路是“勃兰特大街”,江浦街道是“萨尔斯堡街”,石门二路是“慕尼黑路”,凤阳路上有了“勃朗特故居”和“大卫·科波菲尔之家”. 这些都是根据外国城市的名字来命名的,可见当时上海对引入西方文明是有多么狂热。
到了90年代中期,这种风气似乎还颇有市场。当时的静安区计划把整个南京西路建成“世界各大都市的中心商务区”,因此决定把整条马路都打散重组,建起无数的高楼大厦。但这次改造并没有实现像德国法兰克福那样的“欧洲大街”,而是让设计师们在原址上建起了“静安寺公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