戊戌月是什么生肖?
是狗,这个我知道,但是为什么是狗呢 农历八月正好处于酉月与亥月的交叉点,又恰好在二十四节气“处暑”和“白露”之间,所以叫做“申月”、“酉月”或者“戍月”都是可行的。
但是这样一直称下去就有点麻烦了,所以我们才用“上弦”“下弦”或者“初伏”“末伏”这样的词来代替。古人把每一个月的第一天都命名为“某节气的节气”(比如立春、谷雨等等),而把每个月的最后一天命名为“某节气的气”(小满、大暑等等),这是因为古代人们是用天干地支的方式来记录时间,而干支每六十年一周,每一天都有对应的干支表示,每月最后一个那天就是月末的“气”。这种记日子的方式叫做“干支纪法”。
而“处暑”在二十四节气中第14个节气,它的前一个节气是“立秋”,后一个节气是“白露”。那么按照干支纪法,每年公历8月23日左右,也就是处在立秋与白露之间的那个节气为“处暑”。而每年农历七月初一,也就是公历8月7-9日期间,必定是位于“处暑”与“白露”之间的一个节气,这就是“大暑”或“小暑”。
而我们说一个节气是在“前一日”还是“后一日”,实际上就是在这个节气到来之前还是之后一天的时间。因此农历七月一之前的一天是农历六月二十,之后的一天是农历七月三十。而在60甲子当中,“大暑”与“小暑”出现在农历六月十二、十三日的共有20次,出现在十八、十九日的有9次。
如果“大暑”或“小暑”出现在农历六月十二、十三日,那么这个月份就会有一个“庚”字;如果“大暑”或“小暑”出现在十六、十七日,那么就有两个“庚”字了;如果是二十、二十一日的,那就没有“庚”字了。而本月有“庚”字的那几天刚好在立秋与处暑这两天之间,属于“上旬”,所以这个月份就叫“庚辰月”。同理可证,十月叫“辛亥月”,十一月叫“壬子月”,腊月叫“癸丑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