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市哪个区最多?
就今年6月发布的广州2019年人口结构来看,黄埔、白云、番禺是人口最多的三个区。 其中,番禺区的人口增加得最快,较2018年新增将近四万人;而黄埔和白云区则分别减少了3.1万和7.6万。
从历年数据看,黄埔区的常住人口一直是负增长,到2016年已减少超51万人,后才开始回升。其原因与黄埔区的产业政策有关。近年来,黄埔区大力发展智能制造,淘汰或转型许多劳动密集型产业,导致吸纳劳动力能力减弱。
值得一提的是,作为老牌经济强区的天河区虽然人口总量不大,但人口密度却是所有区里最小的。 其原因也是天河的产业结构造成的——第三产业占比达到94%的天河区,除了本地户籍居民外,外来人口主要是服务于高端产业的研发人员、企业高管和高级技术骨干等,这些高层次人才居住条件较好,居住分散,所以人口密度较小。
从区域角度看,广州中心城区由于高端产业聚集,人才集聚效应明显;而远郊板块则以先进制造业为主,吸纳了大量的农村转移人口,所以区域之间常住人口结构性问题较为突出。
广州辖十区二市。十区:越秀、海珠、荔湾(原芳村区)、天河、黄埔、白云、南沙、番禺、花都、从化;二市:增城、韶关。
广州的区划沿革
广州自1949年10月14日解放后的行政区划经过了重大调整和变化。五十年代,广州曾经是一市领辖八县(后来又增至九县)的“市管县”体制。八县是:增城县、从化县、花县、南沙县、龙门县、英德县、翁源县和韶关市郊区。直至1954年,调整省行政区划时,才将所辖五县划归惠阳县、佛山市和韶关专员公署,保留增城、从化、花县和南沙县四个县。
五十年代至七十年代,市内先后设立了越秀、东山区等17个区。1951年,广州市下设东区、南区、西区、北区、中区。不久,中区并入东区,北区分建为东郊、西郊两区,全市区级政区变为5个。1954年,5个区合并建制,成立东区、西区、海珠区和郊区。1956年,将东区分为东区和越秀区。1957年,西区分为荔湾区和芳村区,东郊分为天河区和东山区,西郊分为越秀区和海珠区,撤消南区设立海珠区。1958年下半年,实行市领导县“大跃进”体制。1959年,郊区撤销,并将增城县、从化县的30多个街道办事处相继划入广州市内各街道,使广州市内人口大增,区域大扩,市内各城区均分若干区,使市辖区达17个:越秀区分为越东区、越北区、越中区、越南区和人民区;东山区分为东山北区、东山东区;海珠区分为海珠南区、海珠西区、海珠北区、海珠中区;荔湾区分为荔湾北区、荔湾中区、荔湾南区;芳村区分为芳村南区、芳村北区。 与此同时,把各县下放到各大行政区,撤销广州市领导县体制。1961年,又把增城县、从化县收归广州市领导,其他县撤归省后,广州市仍管两县。后来又将市区所分设的17个区重新合并,恢复成东区、北区、西区、海珠区、越秀区、东山区6区。
到1979年,市内调整为10个区:越秀区、东山区、芳村区、荔湾区、海珠区、天河区、石湾区、赤湾区、黄浦区、南沙区,并将增城县和从化县合并,实行“市管区、县”体制。随着城市经济的发展和城区人口的不断集中,1983年,石湾区和荔湾区合并,赤湾区并入越秀区,黄浦区分为黄埔区和大南区,南沙区和芳村区合并,使市辖区调整为7个区,它们是:越秀区、东山区、荔湾区、海珠区、天河区、南沙区和黄埔区。至1993年9月,原大南区并入黄埔区,广州市所辖3市4县8区。
1994年4月1日,广州市进行新的区划调整,把东山区并入越秀区,撤消原南沙区,其一部分改设南沙市,另一部分归入新设的芳村区,原大南区回归黄埔区。这样,广州市形成5个郊县、5个市区,共十区五县的行政区域。
1997年起,广州市先后恢复设立白云区、花都区、番禺区、从化市、增城市和撤消南沙市设立南沙区。2000年11月,广州市调整区级行政区域,将原东山区、越秀区合并恢复越秀区建制;原芳村区并入荔湾区;原南沙区、萝岗区(原大南区地区)并入黄埔区;原白云区划出部分地方设立新的白云区。2001年撤消增城市设立新的增都市。至2003年,广州市辖5区3市2县,即:越秀区、海珠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