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旅游顺差还是逆差?
中国目前的国际旅行和贸易的情况是, 出境游方面,2015年国内公民出国旅游的人数达到1.37亿,比上年减少4%,人均花费1.66万元; 而入境游方面,2015年有1.38亿海外人士到中国旅游,同比增长6.9%,旅游消费总额达1646亿美元(注:美国商务部的数据为当年各国出国旅游人数排名,中国排名第4)。
总体来看,在境外消费上,中国旅客相对更为“大方”一些,2015年全国居民人均境外消费金额高达1.15万美元,比2014年增长了10%。 不过,如果仔细观察,我们会发现一个现象,即在中国出境游的海外消费中,“小费”一项占据了相当大的比例——据商务部统计,中国人均给导游和小费的支出为62美元,而2014年的时候则为43美元。
其实,“小费”这种制度起源于美国,而后流行于西方社会,是一种由顾客主动向服务性行业人员支付的小额现金。 例如,在酒店住宿过程中,如果宾客需要人工帮忙托运行李、带访客参观等,一般都需要付给小费;而在乘坐游船或飞机的时候,也会有服务员向乘客收取小费的惯例。 在没有小费习俗的国家,人们也会采用另外的方式表达对服务者劳动价值的认可,如泰国游客喜欢在购物之后把商品价格稍微抬高一点再付款,以表示对商家的感谢。
但是,在中国目前这个“小费文化”却已经形成了——只要购买了旅游产品,很多游客都会主动地、习惯性地去给导游小费,少则几块、多则几十,甚至有人会在离开中国时专门到免税店购买昂贵的香烟、酒类等物品,再用快递发给导游,作为“结营礼物”。 所以,尽管我国公民出国旅游的时候人均花费不到2万元人民币,但这项支出中的“小费”部分已经超过了4000元,占个人旅游消费总额的20%。 如果这些“小费”按照1:5的比例换算成外汇,那么2015年中国公民出境旅游将多付出63亿美元。
根据国家外汇管理局《2005年中国国际收支平衡表》(本报2005年12月28日第5版刊发),去年我国服务贸易顺差23亿美元。服务贸易中,运输服务的顺差和建筑服务的顺差分别是37亿美元、9亿美元,而旅行服务项目存在较大的逆差。去年我国出国旅游2300万人次,同比增长20%以上,支付境外旅游支出193亿美元,同比增长23%,连续4年居世界第一位,其中到香港、日本、泰国的旅游支出分别是51亿美元、33亿美元和30美元,分别是第三位和第四位的出境旅游目的地支出的1.5倍和1.3倍。
去年我国接待入境人数9330万人次,位居世界第四位,入境旅游收入262美元,比上年增长17%,平均花费280.75美元。扣除购物支119美元,人均花费161.75美元。而在我国国际旅游收入中,我国大陆居民在港澳地区的消费收入占71%,在外国和我国台湾地区的收入仅占29%。因此,国际旅游收入的增长基本和来华入境游的增长是同步的。
虽然中国拥有庞大的出境客源市场,但是中国人出境游还是以传统的近、中程目的地为主,日本、泰国、新加坡、韩国等东亚和东南亚国家的旅游费用较低,而且我国到这些国家多以团体旅游为主,在当地购物和自费项目支出也较少。另一方面,中国人习惯于把出国或出境游当作一种比较大的消费方式来看待,而不是普通的花钱购物,对价格敏感度不高,从而在客观上形成了出境旅游存在较大逆差的局面。
中国已成为世界第一客源输出国?
根据欧盟委员会、欧盟轮值主席国卢森堡于2006年3月20日在布鲁塞尔发布的一份报告,2005年中国公民出境游人次达3130万,比排名第二位的德国多700万人次,首次荣登国际旅游客源国榜首。
这份报告的结论来源不明,而且和法国权威的拉瓦兰《世界游客调查市场》提供的数据也有很大差异。据该书提供的数据,2004年中国人出境游人数仅为2500万人次左右,德国接近3000万人次。根据欧盟委员会、欧盟轮值主席国卢森堡的这份报告中提供的数据,去年中国人出境游人次达3130万,与官方公布的2300万人次有较大差距,其中是否包括中国来港游客存在疑问。此外,按传统客源国排名,排在中、德两国之后的是美国(2100万人次)、英国(2000万人次)、意大利(1760万人次)和法国(1730万人次),而我国港奥台三地去年中国人出境游1802万人次,如果大陆2300万人次,两者合计也是3100万人次。
此外,去年中国人境外旅游支出为230亿美元左右,虽然在去年1335.32亿美元的中国服务贸易出口中位居第二位,但和运输服务贸易352.35亿美元相比仍有较大差距,和美国、德国、英国、意大利、法国的境外游支出分别达到2018亿美元、1031亿美元、564亿美元、428亿美元和574亿美元仍然不是在一个数量级上。
因此,就目前的现状,中国与美国这个国际旅游第一客源国仍然存在较大的差距,虽然近年来中国人出境游发展速度非常迅速,但我们离世界第一仍有一段距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