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铁物业是什么?
“地铁物业”这个概念被炒得很热,但究竟什么是地铁物业呢? 其实,地铁物业不是某一个具体物业类型的简称,它是一类以公共交通为配套、兼具商业开发价值的物业形式的总称。 只要符合以下三个条件的任何一条,都可以称之为地铁物业—— 在地铁上盖(含与地铁出入口距离在50米以内的建筑);
与地铁出入口距离在50~100米的建筑;
和地铁换乘便利(步行5分钟可达)且毗邻的其它各类建筑(如写字楼、商场等)。
由于城市土地资源的紧缺,近几年各大中城市纷纷向地下要空间,建设地铁是缓解城市交通压力的重要手段。而依托于地铁的“地铁物业”则成为房地产开发商抢眼的楼盘概念之一。据相关统计,目前全国有90多个城市轨道交通在建项目,总投资规模达3466亿元。随着这些工程的实施,更多的“地铁物业”将涌入市场。
当然,并不是所有的“地铁物业”都值钱。其价值取决于三个因素:与轨道交通站点(含换乘站、支线站)的距离远近、垂直距离以及平面位置。一般来说,距轨道交通站点较近、位置较好的用地价值较高,而距离轨道交通站点较远或者位于偏远的区域则价值较低。在考虑“地铁物业”的商业价值时,这三个指标相当重要。 根据我国《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办法》的规定,城市轨道交通按其服务范围可分为郊区线路、市区线路和城市地铁线。
其中,郊区线路主要为城市周边地区和工业区及城区与远郊区提供客运服务,设站密度小、服务时间段、发车间隔时间长;市区线路主要为中心城区和城区内居住区提供服务,设站密度较大,部分线路具有早高峰、午高峰和晚高峰的不同发班特点;城市地铁线则主要承担中心城区的全天候客运交通服务。不同种类轨道交通对周边地产的影响程度不尽相同。
一般来说,轻轨或地铁线路由于运能有限,其对周边地块影响的作用强度较小,而对远离轨道交通车站的地块影响则较为突出;城际铁路和高快速轨道交通因服务于长距离客流,对沿线土地的增值作用相对较弱。在对“地铁物业”进行评价时,应充分考虑到所评地块所处的具体地段、与轨道交通站的垂直高度差等情况。